四川省出台建设项目环评区域限批管理办法
三是大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进口占GDP比例会持续上升,这既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国内需求层次提升、商品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因素影响,也有经济增长核心动力转变成消费后将会通过进口替代国内投资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降低成本非常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延长企业生存时间。(李佐军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主题链接增长7.7% 的成绩单评析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7% 的成绩单公布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原因之二是中央已经开始强调要加快改革。从中国经济的短期走势来看,2013年将呈现前升后降的趋势这与2012年的走势正好相反,2012年是前三个季度下降、第四季度出现反弹。(钟河) 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要符合消费结构升级、绿色低碳、政府政策鼓励三个标准及转型升级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增速会进一步跌到2%-4%左右,就像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情况一样。根据新的形势,围绕新的定位,开发相应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史剑道:我不认为它必须是金融改革,它可能是改革土地产权的问题,中国的改革进程就是从这开始的。华盛顿 — 中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发展到缓慢增长的转型期。这位专家指出,很明显,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金融体系保持稳定的必要性无疑会使得前进的道路充满艰难和曲折。报告估计,如果中国经济同时出现就业增长减缓、投资减少、投资动力降低以及投资在高生产力的制造业中所占比例下降的话,到2020年,中国经济会减速到5%,到2030年会降低到低于1%。
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亚当斯指出,除了周期性的因素以外,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的改变,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未富先老以及我们多年来所提到的很多不平衡等诸多挑战。罗德劳尔说: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充满了意外事故,几乎像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道路,这条道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死尸,而这不是当局所能承担的后果,也不是他们想要的,因此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划,进行审慎的改革,但现在是新领导人推动新改革的时候了。
*IMF: 越推迟改革,代价就越高*国际货币基金会亚太部副主任罗德劳尔认为,中国现在必须改变现有的由信贷推动的、基于投资的增长模式。他呼吁中国新上台的领导人加快经济改革。*史剑道:中国经济平稳过渡的时机已经过去*传统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史剑道说:我认为,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过渡的时机已经过去了。他说: 现有做法持续的时间越长,最终调整到一个更加持续增长模式的代价就越高,所以,改革的理由非常明显,维持现有道路而导致更为困难的矫正的风险只会增加,额外改革被推迟的时间越长,调整的代价就会更高。
*胡舒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改革是维持增长的灵丹妙药*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表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改革。很多观察人士对这种过渡能否平稳地发生持怀疑态度。他们敦促北京新领导人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改革,否则最终调整的代价就越高。中国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强调了改革的紧迫性。
他开出了这样的处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必须改变人为压低的利率和汇率策略,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支出,以及仍然对出口导向型增长的依赖,转向以消费推动的增长,尤其是投资质量的问题。他说: 中国没有躲过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总裁何慕礼说:大家都知道,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绝对是非凡的转变,它的崛起令人眼花缭乱。史剑道:我认为,几年来中国根本没有进行改革。
胡舒立: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而市场再也等不起了。对于传统基金会的史剑道来说,中国需要重启改革此外,被忽视了的中国经济结构方面的弊病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来源:译言网 编辑:何熠) 进入专题: 经济改革 。在中国,制约改革的因素从来不是智慧——中国有大量优秀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涉及广泛的创新理念。不过,既然中国新领导集体决心振兴中国经济和实现万众瞩目的中国梦,那么深化经济改革就势在必行。
由于承受着省和市的财政负担,加之税收的减少和免除,中央财政日益吃紧。作者介绍:艾文·A·费根鲍姆(EvanA.Feigenbaum)与达明·马(DamienMa)分别是芝加哥大学鲍尔森学院副主席和资深专家。
顾名思义,改革将是对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调整。尽管中国经济比其他任何别的主要经济体更早地摆脱了危机而且表现强劲,但是中国经济仍然有两个方面相对脆弱:一是中国经济不可以长期依赖出口来支撑,二是中国缺乏灵活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手段有助于抵制通货膨胀和抗击下一次金融危机。
在1990年代前期,北京当时也遇到了民众支持度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80年代以来的政治挑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当务之急。由于北京一直担忧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政府常常通过干预电力和煤炭价格,来保持整个能源市场价格的总体稳定。
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北京新领导人目前所面临挑战的严重性。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北京新领导人目前所面临挑战的严重性。到1990年代末期,富有魄力的朱镕基总理开始着手重组疲软和僵化的国有经济部门,改革银行系统,不过也付出了令成千上万国有企业工人下岗的沉重代价。中国的GDP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13%后,近五年来已经显著下降,现在中国领导人确定的目标是更加平衡的7.5%。
但是在事实上,便宜的能源价格意味着中国工业缺乏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当前经济的现实考虑,经济改革应该是平稳与温和地进行——毕竟中国现在已经成长为具有8.3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巨人,与15年前比要更加成熟也更加复杂。
中国国内和外界的悲观论者按观点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派别。领导意志1990年代中国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这一派的观点认为,中国领导人目前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如果改革的力度太大,将会引发更多的不满与反抗。而现在的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新任主席习近平,已经意识到中国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风险。
同样,分散而资金短缺的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摆脱当前国家大规模集中管理下资金没有着落的状态。上述三个派别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一派的观点认为,那些强大的国企经营者集团将阻碍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以提高国民家庭收入为目标的举措,他们的抵制会使中央要求国有公司上交国家更多利润用于改善社会福利的计划付诸东流。1990代改革给予人们的启示是,国内促进因素的组合和国际环境的挑战同时存在这样一个机遇,加上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正确决策,重大的改革就会成为现实。
中国新领导人上任之际,面临的是一个失去原先增长势头的经济形势,人口老化与国际市场的疲软拖累了中国经济。现在看来,他们已经规划出了许多正确的解决方案。
今天,北京确实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并且构成这些障碍的因素错综复杂,有的甚至根深蒂固。但是地方政府宁可不惜代价地推动经济的增长,也不愿意增加环境治理的投入。
主要的障碍仍在于政治。提要:大多数观察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景表示悲观。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